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雪后的午间暖阳,是冬日里梅姐最喜欢的景色。她抬起左手,让阳光从指缝洒到自己脸上。这一刻的宁静,治愈着她,也让一同晒太阳的伙伴们感受到了暖意和幸福。
11月26日,位于海东市平安区的青海省社会福利院内,护理人员带着64名特困养员集体晒太阳,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交谈着,时不时的嬉闹声,让这里充满生机。
看到大家正热闹,副院长闫丽也加入其中,一起探讨下午剪衍生纸画的分工。
56岁的梅姐,因意外事故导致高位截瘫,33岁就进入省社会福利院。
“梅姐刚来时只能平躺,身形消瘦,情绪低落。现在可是我们院里各项活动的主力军,每天参加各类康复课程,指导其他养员制作衍生纸手工作品,还经常代表单位参加省内大型比赛活动,可棒了。”闫丽说。
23个春秋,既见证了一位坚强女性的自立自强,更凸显了民政托底保障的温暖、温情。像梅姐这样在省社会福利院生活超过10年的还有9人,年龄最大的已近耄耋。
他们一路见证了国家福利保障待遇的不断提升,也看着省社会福利院从5间小平房、20张床位,发展壮大为如今占地面积8666平方米,床位356张,集养、康、教、娱为一体的综合性省级社会福利机构。
作为省民政厅落实全省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智力、精神及肢体等残疾低保人员集中托养的公办福利机构,青海省社会福利院不断创新托养模式,让民生福祉更有内涵、更有温度、更有质感。
“目前,在院生活的特困人员由民政部门发放的基本生活费每月1032元,还会根据本人的失能程度额外发放540元到960元不等的照料护理金。”闫丽介绍。一名特困人员年内由民政部门发放的生活补助金、生活补贴金、取暖费等超2万元,其医疗费用还由国家100%报销,吃穿住行葬均有专项政策保障兜底。
目前,全省共有1.82万名特困人员,均同等享受高标准的保障待遇,其中,还有3000余名特困人员在各县区养老机构就近享受集中供养服务。
翻看省社会福利院的食谱及食材进货单,早饭蛋奶充足,杂粮粥及小菜按季节时令调配;午饭荤素搭配,既有红烧排骨加两菜一汤标配的米饭入口,又有包子粉汤的最佳搭配;晚饭更是充分照顾养员的“面肚子”,面片、拉面、饺子等换着花样安排。
“我们在院里吃得好、睡得香,现在还开了衍生纸画课程,大家按自己喜欢的颜色和样式制作出来的画都会择优展示。”梅姐说。
随着民政福利设施的不断完善,特困人员的集中供养需求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妥善解决,但低保对象中重度精神和智力及肢体残疾人的生活保障仍给其家庭带来较大压力。
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省民政厅自2021年开始实施困难重度残疾人照护托养服务,省社会福利院作为第一批免费托养重度精神和智力及肢体残疾人的福利机构,4年来累计为符合条件的200余户低保家庭中的重度精神和智力及肢体残疾人提供免费集中照护托养服务,有效减轻了残疾人家庭负担,推动实现了“托养一人、解放一家、脱贫一户、温暖一方”的工作格局。
不仅如此,为推动省社会福利院特困人员供养、低保残疾对象托养从基础生活照护向专业康养发展,满足养护群体个性化与差异化需求。在省民政厅的大力支持下,省社会福利院内还新建了心理健康、肢体康复、精神康复3大功能区,包含音乐理疗、运动功能训练、多感官训练等20个功能室,引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生活照护和精神康复并行的养护服务模式。
“目前,针对不同养护对象需求,开设精神康复、生活技能康复、运动功能康复、社会适应康复4大类课程,每周上课人数达200余人次,颠覆了传统福利机构养员‘晒日头、等吃饭’刻板印象。特别是通过长期工娱治疗课程的开设,手工衍纸制作已初具规模,大家精心制作的廉政书签等,既能义卖还能用作室内外装饰,已经形成省社会福利院助残康养特色文化品牌。”闫丽说,随着服务保障能力和专业化康养水平的不断提升,省社会福利院将为更多困难群体提供精细化、标准化与个性化服务,让大家共享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