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
首页 | 要闻要论 | 记协动态 | 公示公告 | 评奖评优 | 传媒人物 | 三项学教 | 记者之家 | 今日青媒 | 交流往来 | 传媒研究
  现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今日青媒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民族团结结硕果 携手共绘幸福花
——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事迹系列报道之十八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11-29 09:30:40
编辑:李龙
韩庆功(中)进行理论宣讲。受访者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各族儿女心连心 建设和谐的循化……”巍峨积石山下,滔滔黄河岸边,人们传唱着这样一首歌。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也是中国撒拉族的发祥地。县内撒拉族总人口11.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1%。此外,县内还居住着藏、回、汉等多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在这里,各族儿女勠力同心、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这里,民族团结的故事天天发生。土生土长的撒拉族人韩庆功就是一名故事的讲述者。

  播种者:深耕民族田 播撒团结种

  1949年8月27日,黄河沿岸各族群众用一千多条木排子,帮助解放军渡过黄河。七十年之后的2019年8月7日,在秀丽的清水湾,64岁的清水乡大庄村村民韩热者布奋勇救起三名落水儿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谈起英雄的故事,韩庆功感慨万千,眼含热泪说:“老人家义无反顾地三次跳进黄河,救出幼小的生命,这样的英雄故事让我彻夜难眠,创作了《向英雄致敬》这篇文章,作为文学创作者,我有义务把这个故事讲出去。”

  韩庆功和文友们发动文化界、工商界及各族群众多次慰问英雄家属,他说:“我们不能让这样的英雄壮举石沉大海,这不仅是撒拉族人民的自豪,更是所有循化人民的骄傲。”

  作为循化县委讲师团的骨干成员,韩庆功通过自己的文字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播种在各族儿女的心中,把政策理论宣讲当作自己的舞台,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案例,向群众宣讲党的方针政策。村庄、企业、学校、协会,党校课堂、田间地头、家庭聚会、牧民帐篷都留下了他的声音。

  今年7月底,正是暑热难耐的三伏天,清水乡大寺古村组织村民野营,邀请韩庆功为群众宣讲。

  “爱国”“感恩”“56个民族是中华大家庭”这些字眼在宣讲中频频出现,他用实例给群众讲道理,用大白话阐释政策法律,引起村民共鸣。

  清水乡大寺古村党支部书记马胜利说:“野外宣讲,村里也是第一次尝试,韩团长宣讲时结合乡风民情,能够讲到村民心窝窝里去。”

  《中国梦》《民族团结是我们的生命线》……宣讲36年,先后制作24个课件,宣讲700多场次,收听人数达6万余人,2019年韩庆功被评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

  韩庆功说:“在循化这样的多民族地区,民族团结始终是生命线,我对循化情有独钟,自己也时常关注民族团结相关讯息,想通过自己的行动投入到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去,与各民族兄弟姐妹共同守护好共有家园。”

  实践者:躬行践真言 共筑团结梦

  民族团结工作不仅要讲得好,还要做得好。一直以来,韩庆功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始终倾心于民族团结工作,不讲条件,不计报酬,哪里有缺漏就补到哪里,用实际行动为循化县民族团结工作写下最好的注脚。

  移风易俗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内容,对于全面改造社会风气、提升文明程度,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着重要作用。2018年,韩庆功作为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受循化县委县政府领导安排,起草了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指导意见》等一揽子文件,全程参与这项被称为民生工程、幸福工程、德政工程的改革。

  “移风易俗不仅是婚丧嫁娶,而是一项关系大家切身利益、全面改造社会风气、提升文明程度的系统工程。”韩庆功在《唱响移风易俗“大合唱”》一文中写道。他用文字的力量号召大家共同行动、破陋习、树新风。

  韩庆功说:“我自己举办的文学活动,每次发言我都指定撒拉族、藏族、回族、汉族四个发言代表,办任何活动首先想到的就是民族团结,平日里和朋友闲聊也会用‘藏族同胞’‘汉族同胞’这样亲切些的称呼。”

  韩庆功多次在培训会、座谈会等活动中宣讲移风易俗政策,他总是用身边的人和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移风易俗相关政策规定。归纳循化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条经验”,策划《循化县民族团结成果展》,协助拍摄《许乎—循化民族团结的文化记忆》等17部专题片,创作《撒藏回汉一家亲》等8首歌词,撰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循化实践》等报告文学,他想方设法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让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互敬互爱的文明新风吹遍撒拉之乡。

  传播者:妙笔绘华章 传颂团结歌

  在关中大地,《白鹿原》这部文学作品广为人知,而在循化黄河谷地,也有一篇现实主义题材的长篇小说深入人心,那便是韩庆功创作的《黄河在这里拐弯》。

  撒拉族世代居住在黄河上游河谷地带,由于受地理环境影响,长久以来被黄河和大山阻隔,鲜有被外界认识,父辈们的故事被年轻一代淡忘,地道的撒拉话也很少有人会说。

  带着对日渐凋零的传统文化的一丝担忧,12年前,48岁的韩庆功带着用文字将撒拉族历史呈现出来的愿望,一头扎进了文学创作。

  韩庆功说:“我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就是想以循化本土作家的眼光来审视撒拉族的内里外表,为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曾经的撒拉族和今天的撒拉族打开一扇窗口。”

  可创作小说并非易事。刚开始创作,语言障碍就摆在了眼前。小说创造不同于其他文学题材,必须把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把撒拉族语言转化成汉语,对韩庆功而言是一大困难。

  “在阅读了陕西作家陈忠实和柳青的作品后,我选择了陕西关中的腔调,因为陕西关中的方言土语跟循化本地汉族的方言土语有点接近。文化情感上,也有一点向作为中华文明腹地的三秦大地靠拢的想法。”韩庆功说。

  耗时12年创作的240余万字长篇小说《黄河从这里拐弯》,全景式反映循化县各民族、各族儿女在漫长岁月中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变迁史,深度刻画撒拉族与汉族、藏族、回族等诸民族血缘相融的民族团结史。

  韩庆功说:“作为一个循化人,作为一名写作者,我应该承担一些文化使命,通过我的文字将世人的目光引导到一个充满灵秀与蕴藉的世外桃源,让人们感受到一个高原小江南的火辣与端庄,让大家了解一个在黄河浪尖上度过了八百年的少数民族。”

  围绕文学创作,韩庆功在西宁、循化、北京、甘肃等地举办了多民族参与的新书发行会、作品研讨会、读书会、分享会等各类文学活动超过20场,每一次分享与交流都成为各民族间沟通了解的情感纽带。

  各族儿女在循化大地绘就了一幅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感恩奋进的和美画卷。虽已退休,但韩庆功仍然笔耕不辍,他说:“我要继续讲好循化人的故事,讲好民族团结的故事。”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留言系统 ] [ 关闭窗口 ]
   
 
 
中国记协网 国新办 人民网 新华网 中新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网 中国网
青海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青海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