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
首页 | 要闻要论 | 记协动态 | 公示公告 | 评奖评优 | 传媒人物 | 三项学教 | 记者之家 | 今日青媒 | 交流往来 | 传媒研究
  现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今日青媒
【生态观察】守护黄河源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05-28 08:23:46
编辑:李龙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浩浩黄河从青海起源,以奔腾之势塑造着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溯河寻源,黄河正源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麻多乡郭阳村巴颜喀拉山约古宗列盆地。涓涓清流汇聚成河,河宽水浅,流速缓慢,因而形成大片沼泽草滩和众多的水泊。登高远眺,只见数不清的水泊在阳光下熠熠发光,犹如孔雀开屏一般。

  黄河在曲麻莱县的流域面积为3194平方公里,总长1127公里,海拔4624米,距麻多乡46公里。“守护好黄河源头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已成为4.7万名曲麻莱人民的心声和共识。

  近年来,曲麻莱县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扛牢源头责任,将黄河源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治理放在首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健全完善河湖长、草长制体系,开展德曲源国家湿地公园试点,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QQ图片20240527055723黄河源头。

  用心守护 

  只为一泓清水

  5月,平均海拔4500米的曲麻莱县才开始慢慢“解冻”。

  5月20日一早,距离黄河源头正源—约古宗列10公里处,远远望去,白茫茫的草场上,有一座房子,微弱的灯光从窗户里透出,屋顶上是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房子的主人叫格求,因为他家距离黄河源头仅有二十多分钟,因此也被称为“黄河源头第一家”。

  从小在源头边长大,格求对黄河有着别样的感情。“很早以前这里生态退化严重,虽然身处黄河源头,但是不少人都面临‘守着源头没水喝’的困境,我们家也不例外,家门口的草场一天天退化,水源也在逐渐干涸。记得最难的时候,为了喝口水,一家人要去2公里外的地方找水源。”说起源头的生态,不善言辞的格求打开了话匣子。

  因为有着这样的经历,保护生态成为格求刻在骨子里不变的初心。

  2016年,随着“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实施,格求成为一名生态管护员。虽然此前一直义务参与生态保护,但成为生态管护员后,他认为更有责任和义务守护好黄河源头,“这是在为子孙后代守护家园”。

  一碗奶茶,几口糌粑,简单地吃过早饭,格求带上巡护日志、望远镜、干粮等必备品,开始一天的巡护工作。

  此时,门外开始飘起雪花。“住在这里的每个人都知道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哪怕没人监督,我们也会自觉保护好生态环境。”格求目光坚定,骑着摩托车离开了家。

  在源头巡护不是一件易事,高寒缺氧的环境中,要以正常速度巡护,身体素质是硬性标准,当然这对于自小在这里长大的格求来说自然不在话下。

  格求每天都要在黄河源头巡护数十公里,并在小本子上记录下野生动物的出没和活动、植被增减及长势、冰川雪线有无变化等情况,详细整理后向相关单位汇报。

  “近几年雨水增加,源头水量变大,草多了,动物也多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常态。”格求一边写日志一边说。

  守护源头活水,划区禁牧、易地搬迁、垃圾清理、黑土滩治理,黄河源头的生态保护力度持续加大。几十年时间里,格求从经历者变成参与者,见证了黄河源头生态环境的变化。

  巡护结束回到家,格求不忘把拍到的动物、植物分享给妻子和女儿。格求常常告诉女儿:“我们家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大家能在这里生存,都靠脚下的这片水域,下游黄河两岸的人也要靠这水生活,我们必须要保护好黄河源。”

  对格求来说,保护好黄河源头是一件光荣的事情,更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所以,还在上小学的女儿,耳濡目染下也在心底种下了保护生态的种子。

  格求说:“希望我们的坚守能够换来黄河源头的清水长流。”

QQ图片20240527055732

  黄河源头黑颈鹤展翅高飞。

  默默付出

  只为一方湿地

  5月17日一早,家住曲麻莱县巴干乡麻秀村一社的生态管护员扎江,如往常一样来到德曲源国家湿地巡护。细心的扎江,站在观测点上,通过望远镜看到一只雌性黑颈鹤正在湿地中央的草甸上产蛋,另一只雄性黑颈鹤默默守护在一旁。

  扎江说:“经过我们的观察和研究,每年4月至5月是黑颈鹤求偶、产卵、孵化幼鸟的时间。黑颈鹤通常每窝产2枚蛋,孵蛋期为一个月左右。”

  拍到黑颈鹤产蛋的影像资料后,扎江第一时间将视频发到村“两委”的工作群里,村“两委”很快做出反应。先是在黑颈鹤巢卵区周围采取保护措施,安装红外摄像机,然后划出黑颈鹤安全活动区,避免野狼、狐狸等动物的侵害。同时,加强生态管护人员巡逻力度,为黑颈鹤的生存和繁衍保驾护航。

  扎江之所以能如此清楚黑颈鹤的习性,不仅因为他是一名有着丰富经验的生态管护员,还得益于麻秀村长期面向基层开展的黄河源头湿地保护宣教工作,让黄河源头湿地保护深入人心。

  大家齐心协力保护黄河源头,离不开尕玛文秀的努力。尕玛文秀是巴干乡麻秀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同时也充当着湿地保护“播音员”和“守门人”的角色,带领大家用心守护着黄河源头湿地里的万物生机。

  尕玛文秀的口袋里总是装着一本《三江源生物多样性手册》口袋书,书里记录着上千种野生动植物的照片和名字。每当管护员把新发现的动植物照片发到生态管护群里,尕玛文秀都会认真对照图片,将动植物的名字一一回应给生态管护员。

  日复一日,尕玛文秀也成了半个动植物“专家”。

  扎江说:“尕玛书记就像我们的‘百科全书’一样,每次和他一起巡护,看到山坡上长满了各种低矮的灌木,每一种的名字他都叫得上来,甚至知道一些植物的学名和生长特点。”

  不仅如此,为了让全村更多的人参与到黄河源头湿地保护中,村“两委”筹集资金,修建了生态科普馆。

  两间40平米的房间内,以绿色打底,摆满各式各样的动植物标本,同时还配有藏汉双语注解。每到周末的时候,小小的科普馆都会挤满学生和家长。

  牧民尕加说:“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就应该了解这片土地,经常带孩子来科普馆学习,带他认识这些动植物,将来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家园。”

  尕玛文秀说:“麻秀村就在湿地内,我们更应该做好生态保护工作。近年来,驻村工作队联合村委会不断完善和改进湿地保护工作,如今,保护湿地草原、保护野生动植物已成为村里每一位牧民的自觉行为。”

QQ图片20240527055743
认真观测湿地的野生动物。

  持之以恒

  只为绿意盎然

  曾经,黑土滩犹如溃烂的“疮口”,不仅影响着草原生态质量,还严重影响着牧民的生产生活,成为黄河源头干部群众心头的伤痛。

  5月中旬,来到曲麻莱县秋智乡布甫村,昔日荒芜的黑土滩上,嫩绿的种苗冲出厚实的土壤,孕育出无限生机和希望。

  “高原气候恶劣且多变,一旦生态系统被破坏,就很难恢复。秋智乡共有布甫村、加巧村、格麻村三个村,过去因过度放牧、气候变化、水土流失等因素叠加,大片草场退化成黑土滩。时间一长,黑土滩就极易沙化。最严重时,全乡黑土滩和沙化面积占全乡草场面积的32%。”秋智乡党委书记才哇介绍。

  “过去,这里别说种草,一刮大风,表层的土肆意飞舞,人们满脸灰尘。”曾任村委会副主任的旦正才仁回忆起过去的场景,感慨万千。

  扛起守护黄河源头的责任,面对治沙“难题”,秋智乡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十三五”以来,顺利完成白地沟地区30平方千米的修复治理项目,并在已治理区域通过实施种草、围栏等巩固项目,使过采区成为永久性封育区,并设置标识牌,布置警示区,建设警示教育基地。

QQ图片20240527055753
生态管护员共护湿地。

  5月18日,跟着旦正才仁来到布甫村万亩饲草料基地,曾经的黑土滩经过治理后已经变成草场。

  旦正才仁说:“为了保护黄河源头的生态环境,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走上了黑土滩种草复绿的生态治理之路,渐渐找回了往日水草丰美的景象。”

  如今,这样的万亩饲草料基地在秋智乡每个村都有。2022年以来,秋智乡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理念,利用乡域内部分黑土滩,实施披碱草、燕麦试种植项目,通过人工种植返育自然草场,既实现了黄河源头的生态保护,还找到了一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才哇说:“我们选种的披碱草和燕麦具有抗旱、抗寒、抗碱的特点,非常适合在高海拔地区种植。同时,通过‘复种+轮播’的方式,解决了饲草种植过程中重茬减产、土壤肥力下降、饲草品质欠佳等问题,保障了黑土滩治理的稳定性。”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留言系统 ] [ 关闭窗口 ]
   
 
 
中国记协网 国新办 人民网 新华网 中新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网 中国网
青海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青海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