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
首页 | 要闻要论 | 记协动态 | 公示公告 | 评奖评优 | 传媒人物 | 三项学教 | 记者之家 | 今日青媒 | 交流往来 | 传媒研究
  现在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要闻要论
新京报千龙网融合改革工作侧记
来源:
发布时间: 2019-08-02 15:12:04
编辑: 王海莲

  媒体融合改革在2018年开启了新的变局。2018年8月,新京报、北京晨报、千龙网三家媒体整合方案获批;2018年12月,新京报与北京晨报的整合完成;2019年7月25日,在北京市委宣传部的整体统筹和全程指导下,在媒体改革大背景下,新京报社主导推动了千龙网改革;2019年8月1日,千龙网正式“上新了”!

  新京报社与千龙网融合改革的整体框架是怎样的?改什么?怎么改?人员如何分流安置?千龙网改革后又将实现怎样的发展愿景?

  新京报社社长、千龙网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宋甘澍:稳中求变、变中求进,是市委给千龙网改革定的总基调。“进”,是目的,关键在于怎么“变”!媒体融合,给两家属性完全不同的机构整合搭了“桥”,向改革要效益,向导向要生命力,向市场要竞争力。聚焦主旨主业、实行全员转岗分流,千龙网的改革是以“断臂”求生存、用“融合”促发展。从265人到83人,“减”的不仅仅是人数,“改”的也不仅仅是流程,关键是“革”出了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希望。

  新京报社总编辑、千龙网公司董事长李海:千龙网与新京报以改革促融合,实行采编内容一体化、经营工作一体化、行政管理一体化,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守正出新再出发,是为了重新擦亮千龙网的招牌,为了更好地立足北京、辐射全国,全力打造一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省级党委新闻门户网站。

  6月19日,一条召开千龙网改革发展员工动员会的信息弹出手机窗口,让正在采访的千龙网员工秦胜南心里顿起波澜,“这一天终于来了”。早在2018年,新京报、北京晨报、千龙网3家媒体整合的消息就已在京城媒体人中悄悄地传播开来。改革,是新时代的主旋律,既让人期待,也不免让人忐忑。“改革后怎么办”,这个问题虽然在秦胜南心里酝酿已久,但直到接到信息的那一刻,她心里还是咯噔一下,既有丝丝的兴奋,也有些许的焦虑。她已经成家并育有一子,有房贷、车贷的经济压力,改革会让她原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突然发生变化,从心理角度,她需要调整,更需要和家人做好沟通。同时,对于秦胜南来讲,改革也意味着新的挑战、新的开始,一切都是未知,这种契机又让她感到兴奋和活力。

  像秦胜南一样涉及千龙网改革的员工有265人,在变革中他们是相互探讨激励、相互出谋划策的同路人,每个人表现出来的热心和从容,成为了他们相互化解内心焦虑的关键。这群年轻人,面对改革,更多地表现出了拥抱变化、寻求进取的朝气。从千龙网公司员工的年龄构成看,90后占大部分,这群年轻人没有太多后顾之忧,对于改革看的明白、想的开。“让狂风暴雨来的更猛烈些吧!”不甘于平静的向浩这样表达心境,他希望借改革这一契机,督促自己重燃激情,寻求新的突破。像向浩一样,许多人也希望将这次改革当作新的起点。

  正视未来,不懈怠,周到安排,是千龙网改革方案的主基调。在了解到改革方案草案内容后,265位千龙网员工把关系切身利益的问题一一摆出。其中,改革方案主要内容的具体实施,岗位分流的补偿金测算,岗位竞聘失利或者竞聘成功后再次选择等一系列问题,都受到了普遍关注。

  

  

   稳中求变变中求进

   确保融合改革平稳有序推进

  一边是报纸平台,一边是网络平台,两家不同形态的媒体机构为何要融合改革?这一问题不难理解。千龙网创立近20年来,互联网高速发展,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不断迭代。即将进入的5G时代,千龙网如何找准自身定位,激发市场活力和提高整体运营能力,确保2020年扭亏为盈,这既是市场倒逼的结果,也是媒体转型的必由之路。

  “身边的朋友跳槽是件平常的事情,改革后如果选择分流,可以再找工作,还可以刚好停下来想想下一步要选择的职业方向。”在90后张华(化名)看来,改革不是件难以接受的事,重新出发可以更好地积蓄战斗力。改革必有阵痛,但势在必行,先减负再减亏,瘦身健体、调整机制、协同发展、充分解放生产力、向改革要效益,才能让“千龙网”这块金字招牌在市场竞争中焕发生机。

  新京报和千龙网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改革时间节点,稳中求变,变中求进,统筹协调,稳妥推进,确保网站业务正常开展,确保队伍稳定,确保改革平稳有序进行。据介绍,新京报社与千龙网此次融合,依据“确保导向正确、确保优势互补、确保平稳运行”的总体原则进行,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与千龙网高管和各部门中层、员工一一谈话,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就大家反映的核心问题进行集中研究,找准病根,对症下药。

  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上,以改革为契机,千龙网改革最终形成了两个“不变”原则。两个“不变”怎么理解?一是千龙网作为首都新闻门户的属性不变,继续做好市委市政府的权威新闻发布平台,将千龙网打造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省级党委新闻门户网站;二是千龙网的独立法人地位不变,持续打造千龙网品牌和市场竞争力,改革后,人员重新上岗、内容重新整合、成本节约化,让千龙网真正走进市场,具有机构媒体融合改革的示范意义。

  新京报和千龙网在多层面实现深度融合,将来即可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搭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市级融媒体平台。千龙网聚焦主责主业,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北京新闻门户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围绕北京核心工作展开网络宣传,讲好北京故事,做好北京文章。新京报社则充分发挥内容采编、经营管理、行政保障等方面的优势,彼此形成合力,融合发展。

   统筹考虑融合设计

   三个“一体化”破解发展难题

  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千龙网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密集调研,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把采编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作为改革融合的突破口,多次开会讨论研究方案。新京报社总编辑、千龙网公司董事长李海指出:“根据市委宣传部统筹安排,新京报社控股千龙网,关于千龙网下一步的改革方向,在改革之初,工作组就形成共识,必须‘统筹考虑,融合设计’,千龙网与新京报以改革促融合,真正实现优势互补,贯彻三个‘一体化’思路,即采编内容一体化、经营工作一体化、行政管理一体化,依托传统媒体中生产优质内容的主体力量,赋予千龙网新要求、新元素,全力打造一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省级党委新闻门户网站。”

  方向定了,行动就有了目标。李海指出:“融合改革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你就是我’才是深度融合。深度融合、整体转型,不是另起炉灶、另搞一套,而是‘两支队伍一体化打天下’,在保持千龙网基本定位和相对独立的基础上,实现三个‘一体化’,彼此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实施过程中统筹协调,协同推进。”

  改革后,千龙网取消了大中心制,推行部门制,实现扁平化管理,根据实际情况,部门内部设业务小组;裁撤了经营部门,千龙网经营工作由新京报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统一筹划、运营,新京传媒公司设千龙网经营部门;缩减了内容生产部门,聚焦核心功能,与新京报采编团队协同运行。三个“一体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彼此高质量发展。千龙网专心聚焦主责主业,其采访业务、经营业务、行政业务均由新京报社承担,逐步向一体化运营过度,实现资源共享、渠道共享、后台共享,削减无效和低效产能,与新京报共建市场体系。

  截至7月25日,新京报采编团队、经营团队和行政后勤团队已经完成了与千龙网相关部门的有序对接。后续,千龙智库和新京智库也将实现对接。调整后,千龙网设置总编辑一名,副总编辑两名;原业务框架10个中心39个部门调整为5个业务部门:编辑中心、政务服务发展部、千龙智库、技术部、综合行政部,架构更加精简,目标更加明确,管理更加高效。

   以“人”为中心

   人性化解决“人心”凝聚问题

  改革不误工作,是千龙网改革进程中最为暖心的一幕。6月28日,千龙网改革方案正式实施,距离原定方案截止日期7月25日不到一个月。而在这期间,员工正常上班打卡,网站页面、频道更新正常运行。从改革方案看,对于原有的原创部门,比如采访部、评论部等实施裁撤,而在改革实施启动到正式结束前,被裁撤的部门始终正常运行,员工精神状态和工作积极性一如往常,似乎完全未受改革影响,“站好最后一班岗”“谢谢,辛苦了”成为你我相互激励、坚守工作的常用暖心语。

  深度融合的关键就是人的整合,就是要让主力军进入主阵地,“人”的问题成为每次改革关注的焦点。那么此次改革如何实行人员分流安置?2019年6月中旬,新京报社正式启动千龙网改革工作,按照北京市委宣传部批复方案,成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改革专班,包含采编、人力、财务等核心部门人员。领导小组召开多次专题会,反复推敲改革方案,工作做在前端,做在细处,做在人心,从前期摸底到政策设计、上报方案,再到一线宣讲、个别谈话,直至分流人员签约完毕,前后不到两个月时间,一切按照既定方案和时间表,高效、平稳、有序、依法、合规地完成了改革所有流程。

  按照新的机构设置,千龙网265名员工“全卧倒,再上岗”,所有员工全部参与竞聘,按照能力、经验、敬业程度和个人诉求进行重新选择,择优上岗,从高管到普通员工无一例外,按照倒金字塔结构,从副总编辑开始,逐层完成竞聘。同时,新京报社也面向千龙网员工提供了23个工作岗位,包括采编、行政、经营、政务、视频等,千龙网员工自愿申报,经新京报面谈评议,符合岗位要求者,与新京报或其下属公司签订劳动合同。自愿选择离职的员工或未取得新岗位匹配的员工,经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支付经济补偿。改革之后,千龙网团队共83人。从265人到83人,“减”的不仅仅是人数,“改”的也不仅仅是流程,关键是“革”出了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希望。

  改革在平稳有序中推进。对于千龙网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对于千龙网员工来说,千龙网平台依旧,只是已不再是那个找不到目标的“千龙网”。千龙网并未另建团队,而是老团队的新使命,更是“新团队”的新打法、新模式、新愿景。“留下来继续从事之前的工作,在熟悉的环境下心情舒畅,我对改革后的千龙网充满期望。”选择竞聘留下来的员工,既有对千龙网的眷念,更多的则是一份期许和盼望。

   向改革要效益

   在“破”与“立”中擦亮新招牌

  短短一个月,千龙网改革顺利完成。在改革实施的这段时间内,大部分员工开始利用招聘平台、好友推荐等方式寻找新的工作机会。多数90后更容易收到面试邀请。求职期间,同事间也会相互推荐,相互探讨,氛围融洽。在7月25日阶段性完成改革的前一周,同事们之间探讨最多的话题是关切彼此未来的工作去向。交谈中,大家对于改革的初衷、改革的目的很是认同。在他们看来,媒体变革的浪潮中,创新不足,新闻作品不能满足大众需求,产品呈现形式不能与时俱进等等,必然会阻碍媒体向上向好高效发展。唯有在改革中寻求新的突破,才能活得更健康、更长久,“无论是媒体,还是媒体人,都要时刻保有危机意识,这样才会在奔跑中不被甩下。”

  “改革不是目的,进才是目的。晚改不如早改,被动不如主动。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短期改革与长期改革之间的关系,注意各项改革任务和措施的协同性。千龙网改革工作虽完成了阶段性目标,但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构建深层次融合机制,激发市场活力是今后发展的关键。三个‘一体化’改革,可以重新擦亮千龙网的招牌,重新找回首善之区市委新闻门户网站的定位。”新京报社社长、千龙网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宋甘澍如是说。

  ▲千龙网8月1日首页截图

   ▲千龙网8月1日首页截图

  7月26日,千龙网正式开始新的运行模式。页面呈现、栏目更新一切正常,30多人的编辑团队负责十多个频道的运营维护,员工明显感受到了责任感与紧迫感,“一天下来,工作紧凑,但动力很足,感觉很有奔头。”选择留下来的一位员工已经没有时间和朋友分享工作心得,因为他们对千龙网充满了无限期许,而千龙网的未来更需要他们的倾心付出。千龙网改革工作虽然完成了阶段性目标,大家深切感受到,改革不是简单的裁员、简单的合并,而是一个机制再造的系统工程;改革也不是简单的“破”,更需要科学的“立”;改革不是简单的减法,而是围绕核心定位,打出加减乘除组合拳;改革不是完成了,而是刚刚开始……(孔繁丽)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留言系统 ] [ 关闭窗口 ]
   
 
 
中国记协网 国新办 人民网 新华网 中新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网 中国网
青海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青海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