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
首页 | 要闻要论 | 记协动态 | 公示公告 | 评奖评优 | 传媒人物 | 三项学教 | 记者之家 | 今日青媒 | 交流往来 | 传媒研究
  现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头条要闻
第27届中国新闻奖作品:高扬主旋律 提高引导力
来源:中国记协网
发布时间:2018-07-13 16:55:43
编辑:王海莲

  高扬时代主旋律,提高舆论引导力

   ----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作品评析

  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了286件优秀新闻作品。这些获奖作品主题鲜明,生动地反映了过去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领域取得的新成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成绩,展示了全国各族人民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新面貌。获奖作品题材广泛、水平较高,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一年来全国新闻界坚持“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新成果,体现了新闻工作者坚持“四向四做”,深入拓展“走转改”,遵循新闻规律,推动媒体融合,努力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方面取得的新成效。

  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发表获奖作品报告,旨在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希望能提炼一些优秀作品的共同特点,记录上一年度各新闻单位采写创制优秀新闻作品的基本历程,激励新闻界和新闻工作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继往开来、开拓前进,真实记录伟大时代、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作更大贡献。

  一、什么是好新闻

  多年来,中国新闻奖评委会倡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和工作志向,注重作品的新闻价值和传播实效,努力发挥优秀新闻作品对全国新闻界的示范作用。综合评委对优秀作品的把握和衡量标准,主要体现在“导向、选题、方法、表达、呈现、效果、责任”七个维度。

  (一)正确导向,凝聚共识

  “文者,贯道之器也。”导向正确的新闻报道是社会的“黏合剂”、发展的“推动器”、道德的“风向标”,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来把握现实问题:比如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如何革除积弊,在“破”与“立”之间实现平衡?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外媒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如何理性认识机遇与挑战?在价值观念日益多元、传媒格局日益复杂的今天,如何找寻最大公约数,擘画同心圆,校准思想的航标?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指南针”。新闻作品体现新闻观,对于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意义重大。中国新闻奖作为优秀作品的展示平台,必须把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生动地体现、全面地贯彻党性原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方针。

  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党的媒体和新闻作品坚持“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是应有之义。好的新闻报道,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就是履行党的“喉舌”作用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有机体现,也是新闻工作者的努力方向。福建赤溪村在中国扶贫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的幸福嬗变》通过邀请赤溪村脱贫攻坚的亲历者和推动者接受专访,全面回顾福建赤溪村脱贫攻坚历程,生动挖掘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背后故事,鼓舞人民群众意气风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展示了中国特色扶贫脱贫道路的光明前景,又生动体现了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者“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的优良作风。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要求。新闻报道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不仅要准确报道个别事实,而且要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中央电视台记者五次往返“悬崖村”,与村民同吃同住近一个月,在昭觉县采访近50天,历经6个月的时间最终完成《“悬崖村”扶贫纪事》这部作品。通过深入扎根、下苦功夫的方法,用精准的数据、生动的人物对话与客观的故事情节,真实记录悬崖村脱贫致富的艰辛历程,令人信服。

  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的精神支柱和行动向导,好的新闻作品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振奋人们的精气神,铸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精神。评论《以信仰之光照亮奋斗之路》将中国共产党95年的历史,放到改变中国命运的历程中考量,呈现共产党人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伟大业绩。既有历史纵深,又有现实观照;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思考,在众生喧哗中定基调,在思想激荡中立主见,在人流涌动中举旗帜,导向作用明显。通讯《“新愚公”李保国》《巡视组长——追记李泉新》等以故事打动人、以情节感染人,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主人公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生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人心。

  今天的中国正在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越来越近。中国大事有溢出效应,国际事件也影响国内,成为一种常态。对内报道要有外宣意识,考虑国际影响;对外报道要有内宣意识,重视国内受众的感受。对内对外宣传都要讲导向,如此才能达到“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效果。《走向经济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探索》围绕新常态下中国如何走向经济治理现代化的论题,以“怎么看”“怎么干”为视角,系统地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经济思想,以坚定的政治定力、正确的政治立场,奏响经济宣传的“黄钟大吕”,及时回应外媒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也给国人吃了一颗“定心丸”。《锦绣记(海外版)》用讲故事的方式,呈现中国悠久灿烂的蚕桑技艺和丝绸文化,让世界看到中国人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是展现中国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的一次成功实践。《东京审判》围绕最新的学术研究、文献证据,独家展示海内外罕见影像资料,采访国际专家、亲历者及后人,向国际社会力证东京审判是一场文明、正义、公正的审判,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二)选题新颖,视角独特

  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做新闻报道?怎么样选择新闻题材?这是做好新闻报道的开始,也是新闻工作者采访、写作、呈现的重要基础。好新闻在选题方面要兼具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所谓新闻价值,既要充分考量新闻事件的时效性、重要性、新奇性,又要考虑采用切入视角的独创性、特殊性甚至唯一性;所谓社会价值则强调新闻在记录反映时代、增进主流价值共识、促进社会问题解决、提供社会治理对策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统观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它们在选题上呈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特点。同一事件,视角不同,呈现千差万别,效果自然不一样。梳理不同作品的选题方法,有以下三个典型特点:一是强调大主题中的小情节,做到“得其一鳞一爪,不必观其全身”;二是反映小故事里的大时代,做到“一粒砂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三是挖掘旧话题里的新气象,做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这类作品在选题立意方面坚持从大局着眼、小处着手,精心剪裁、严格挑选出诸多具有典型意义,能反映事件本质特征的小情节、小片段,并且做到围绕主题、详略得当地谋篇布局,呈现化大为小、小中见大的表现效果,做到在大主题中的展现小情节。《弄潮儿向涛头立——习近平主席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系列活动纪实》紧扣“G20杭州峰会”的宏大主题,巧妙设置议题,通过精心选择的画面和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详实记录了习主席80多个小时里密集主持会议、发表演讲、会晤外宾的精彩时刻,遴选出峰会期间感人细节与场景,并穿插过去三年习主席在重大外交活动上的精辟观点,展现国际舞台上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

  2017年1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的贺信中殷切希望广大新闻工作者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统观本届优秀通讯作品,虽然叙事风格各有千秋,但大都是把主旨思想包裹在具体的事件之中,在故事讲述中生动展现内涵,让受众主动发现主题。它们将“人民”与“时代”的具体含义浓缩到生动而鲜活的故事文本中,通过人物对话、环境描写、场景设置等多元化的叙事元素,细致入微地呈现故事中的情节、情感和深刻寓意,发人深省、引人入胜,在小故事里呈现大时代。《别了,白家庄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精准扶贫为宏观背景,从小人物曲折感人的故事中寻找突破口,以小见大、以情感人,引发良好的社会效果。文本结构紧凑,线索设定巧妙,情节铺陈得当,以白家庄矿的两对父子矿工为切入点,以“告别”为契机,以“新生”为内核,历史与现实交织呼应,将“去产能”的重大意义灌注于两对父子的感人故事中;《老郭脱贫记》选取了河南省封丘县贫困户郭祖彬的脱贫故事,从因病致贫到带头致富的转变中,呈现脱贫攻坚一线中具有内生动力的典型人物,有情节、见精神。

  好的选题要么得益于新闻事件本身的独特性和唯一性;要么得益于在老生常谈的话题中独辟蹊径,达到“旧瓶装新酒”的效果。本届不少优秀新闻作品便是充分利用了后一种选题技巧,在情理之中的普遍事件中,找到出人意料的特殊问题,于旧话题中呈现新气象。“粮食问题”曾无数次被见诸报端,但《产粮大省何以出现“买粮难”》一文则从河南省小麦连年增产的普遍现象中发现“守着粮仓缺麦子”的特殊问题。记者由表及里、深入调研,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分析小麦生产领域买卖“两难并存”等新情况,揭示种植结构和市场需求的不对称甚至严重脱节是根本原因,从而提出了一个关系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决策参考价值。

  (三)小心求证,真实可信

  真实呈现事件的原委,客观反映事物的本质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义,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客观要求。优秀的新闻作品只有把牢“真实”这一关才能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新闻报道是否真实可信,可以从信息获取和信息验证两个维度进行衡量。信息获取指的是记者保持客观的立场,通过采访、观察、文献搜集、数据处理获取有效信息;信息验证指的是确保获取信息的可靠性,并保证信息之间的逻辑关联性。

  优秀的新闻报道离不开丰富、鲜活的素材,记者只有走到基层一线的最前沿,走到人民群众的劳动中,走到新闻事件的现场里,才能捕捉新闻细节、发现新闻人物、挖掘新闻故事。辽宁广播电视台记者历经2年时间,三进五台沟,与村民同吃同住,采访人物100多人次,积累了近2万分钟的访谈录音和原生态音响素材,创造性的运用“广播纪录片”的形式,最终推出《三进五台沟》这部作品。该作品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提出的“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以及“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生动报道了驻村干部李红冈在五台沟村驻村扶贫的过程,以及这个东北山村所经历的蜕变,客观记录,让人信任。

  所谓“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占有新闻素材的多寡直接决定着新闻报道的质量。但是,充足的新闻素材并不等于新闻事实。一方面,记者会受自身生活阅历和价值观念等主观因素的影响,降低对新闻事件呈现与判断的客观性和精准度;另一方面,新闻事件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新闻报道也要遵循变化发展的辩证法。所以,这就要求记者既要有敏锐的洞察与甄别能力,又要深度挖掘、及时验证各种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经得住逻辑推敲。《惊心动魄160分钟——首次揭秘“长五”推迟发射》以真实数据为基础,还原客观事实,叙述逻辑严谨、情节扣人心弦,通过权威专家的解读,向听众解答“长五”推迟发射真实原因,呈现了重大主题的历史性时刻,发挥了主流媒体引导舆论、溯本清源的作用。调查性报道《一纸推广证,几多“生意经”》聚焦行政体制改革中存在的积弊,暴露了某些行政部门滥用权力、违规敛财的现实问题。监督性报道在采访过程中时常面临“取证难”的问题。记者通过明查暗访,跟进事件动态,形成采访记录20余万字,录音34份,照片70多张,直接或间接获取零散素材,再通过多方求证,形成证据链条,层层突破,获取事实真相,有事实的真相,也有逻辑的力量,让人信服。

  (四)语言洗练,内涵丰富

  语言表达对于新闻作品至关重要,它是传递新闻信息的物质载体,是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元素,决定着作品的基本呈现效果。著名记者穆青在写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后,要求在发表前送到兰考,给当地的群众读一下,征求他们的意见,写的文章与大家说的是否一样明白晓畅。本届获奖的不少优秀作品在语言表达上“内外兼修”,既有“形式美”又有“内容实”。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内容的呈现,两者相互统一,相互补充。

  语言“形式美”强调语言准确规范、简洁洗练、通俗易懂。新闻的真实性要求语言文字应用的准确与规范,这一点在科技类报道中尤为体现。《1445种全新病毒科被发现》以及时、有效、精准地报道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研究所发现了1445种全新的病毒科,并从遗传进化的角度揭示了RNA病毒发生和进化的基本规律。短小精悍、简洁洗练是清新文风的基本要求。《究竟谁在破坏国际法》《滥诉、妄裁和霸权难撼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的决心》删繁就简、语言洗练、深入浅出、鞭辟入里,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及时发声、有力回应。新闻要有广泛的受众,就要通俗易懂,主动运用群众语言、回归现实生活,不舞文弄墨、不抖知识点,才能提高可读性和耐读性,推出接地气、聚人气、冒热气的好作品。《三十年回望塔元庄》文笔生动、内容鲜活,将中央精神与基层实践有机结合,以“沾泥土”“带露珠”的语言绘就一幅新农村建设的全景图,生动展示作品的思想性与人文性。

  在信息繁杂、价值多元的时代,新闻作品想要先声夺人就必须让人能“听得到”,并且“听得进”。这就要求作品“内容实”,通过言简意赅的语言形式传达出更为充实、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呈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如何用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的语言把复杂深刻的内容表达清楚,并且让读者在通俗之中体会专业内容的充实?评论专栏《长安观察》负责人给评论员提出两点要求:一是“说大白话”,不能有掉书袋的冗赘,也不能有操弄外来语的晦涩;二是从现实中凝练概述揭示问题本质,不发空论,切中肯綮,这种较明确的“传播意识”,使表达实现了专业和通俗的统一。《浙江观察》专栏探索评论领域的“走转改”,为评论写作嵌入调研元素,以充实创作内容。该专栏鼓励评论员走进基层,就一个地区、一个领域的创新实践、发展气象乃至困惑问题开展深度调研,进而写出既有感性观察又有理性思索的新型评论文本。如《一次决策调研的大逻辑》《如何做好“返乡观察”》《特色小镇“落榜生”的启示》《垃圾治理永不止步》《河长制2.0时代,浙江怎么干》等生动鲜活的评论观察,既提供了外界看浙江的窗口,也为基层治理提供有益启示,体现了党报评论文章内容的厚度与思想的深度。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留言系统 ] [ 关闭窗口 ]
   
 
 
中国记协网 国新办 人民网 新华网 中新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网 中国网
青海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青海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