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
首页 | 要闻要论 | 记协动态 | 公示公告 | 评奖评优 | 传媒人物 | 三项学教 | 记者之家 | 今日青媒 | 交流往来 | 传媒研究
  现在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交流往来
【好记者讲好故事】韩晨琛:“接地气”新闻工作才能有“底气”
来源: 青海记者之家
发布时间: 2018-07-13 15:56:26
编辑: 王海莲

  “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当我们深入基层、走进农村采访,看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变化,话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新闻稿件有了地气,同时也有了人气,我明白了“接地气”我们新闻工作才能有“底气”。

  镜头一:今年1月11日一大早,在我省两会召开前夕,我与祁晓军老师来到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高羌村,采访赵延凯,他是高羌村党支部书记,也是这次参会的省人大代表。

  一大早我们就早早来到赵延凯书记家中,与书记一起感受他一天的生活,当我们到的时候,他已经早早就起来了,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村民家的温室里了解蔬菜的长势和销售情况。

  2005年3月,赵延凯同志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此后他就把精力全部投入到了增加群众收入上,开始帮村民“鼓腰包”。要想让大家从根本上改变现状,提高收入,还必须要从最基本的土地上想办法。经过多方打听和调查,他瞄准了温室大棚。2007年,他积极响应镇政府提出的设施农业建设工程,率先在高羌村建设起了温棚蔬菜基地,摸索出一条符合高羌村自身条件的发展之路,高羌村也成了互助县致富试点村。

  在他的带领下,高羌村从2008年,村民的年收入不足500元,到2016年,村人均收入已达12000多元,赵延凯

  作为一名参加了五年省人大会议的基层省人大代表,提到两会,赵延凯坦言还是非常激动。多次参加两会,让他越发清楚地认识到“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内涵,也更加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今年,在仔细聆听村民的建议后,他整理出了“解决农民就医时手续繁琐和提升农村学龄儿童教育”的建议。他说,自从当选人大代表以来,村民都喜欢向他反映遇到的问题,自己生活在农村,普通老百姓最需要解决什么,也都会尽全力传递上去。

  采访中,赵延凯高兴地说:“我的心愿就是带领全村男女老少,把我们高羌村建设成最美丽的村庄。发展大棚产业,是我们村农民增收致富的捷径,也是新农村建设最大的推动力。” 镜头二:4月11日我和同事去西宁北山林场绿化队采访都市播绿人,4中的西宁北山,正值桃花开时节,微风一来,阵阵馨香。行走在蜿蜒曲折的盘山小径上,树木丛生、满目苍翠。

  就在几十年前,北山还是一片不毛之地,每当外地春暖花开,在“风吹沙飞无鸟影”的西宁,居住在北山附近人们闲时连个去处都没有。而如今,青山环抱,绿树映城,碧水畅流,绿地广场花香四溢,这一切,都离不开城市绿化工作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付出。

  在北山,每天有上百株的苗木要通过绿化队队员的双手植入土地。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一些荒寂的大小山包已经变了样,整齐的梯状平台上一排排新栽的树木挺拔俊秀,新完成的滴灌装置,每天都滋润着树苗,树苗正勃发出春天的气息和生机。

  俗话说,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通过这几次的采访,我深刻的了解到,只有走到基层去,贴近老百姓生活,掌握的材料才真实,反应的现象才普遍,文字的内涵才动人。恩施市在近几年的飞速发展中,农村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新闻素材,使记者从司空见惯的人物、事件中,发扬了钻探式的精神,寻找突破,写出了政府满意、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媒体的软实力得到了创新和提升。

  走进基层,和老百姓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一条凳子上聊天,老百姓们将自己掏心窝的话说出来,大家得知了许多老百姓平常不轻易说的话题,这是采访最大的收获。走进基层,通过报道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加精确的依据,为百姓解决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正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新使命和新职责。

  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生活社区,在最基层的新闻土壤中采集、收获,你就会发现另一个五彩斑斓的新闻世界,基层采访,让我的新闻视野变得开阔、新闻思想变得厚重、新闻表达变得真诚熟练,以此为基础的新闻写作就不再会干瘪无物,这就接上了地气,改进了文风。

  人行如同毅行,记者这份工作更是如同毅行,我会时刻提醒自己:今后的道路还很长,再难也要坚持下去。感谢那些感动我的人和事,伴我成长、成熟。感谢西海都市报社两年来对我的再配合信任。加下来,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携手前行,我要带着做好新闻工作的责任再次出发。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留言系统 ] [ 关闭窗口 ]
   
 
 
中国记协网 国新办 人民网 新华网 中新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网 中国网
青海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青海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