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
首页 | 要闻要论 | 记协动态 | 公示公告 | 评奖评优 | 传媒人物 | 三项学教 | 记者之家 | 今日青媒 | 交流往来 | 传媒研究
  现在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交流往来
【好记者讲好故事】巴德措姆:一棵常青的生命之树
来源: 青海记者之家
发布时间: 2018-07-13 15:51:49
编辑: 王海莲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是西宁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的记者、主持人巴德措姆。

  身为一名新闻记者,我非常热爱这份光荣的职业。身为一名新闻记者,我深知自己肩头的这份责任和担当。这些年的采访实践,眼前一件件真实感人的细节,确实让我感到了做一名好记者的艰难和不易。

  特别是,当我遇到了他,一位普普通通却又感天动地的普通人民教师,以他对家乡、对孩子的那一份质朴热烈的爱,感动了生命,他就像一棵树一样,顽强而永恒远地常青。他就是优秀人民教师的代表汪昌祥。

  我今天的故事,从九月开始。九月是收获的季节,也有一个特殊的日子——教师节。去年9月份,我来到了平静的山村尼麻隆。见到了人人都在说的汪昌祥老师,个头不高、相貌平平,说实在的,他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一问一答中,我在内心问自己,汪老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学生做这些到底是为了什么?

  然而,随着采访的深入和一次次交流,当我再看到汪老师的时候,就会热泪盈眶,这泪水里有感动、有疼惜、很复杂。因为,几年的接触,我已经从心里知道了,汪老师是一个大爱无疆的好老师!

  扎根偏僻的山村小学40年,倾注全部心血教书育人,无怨无悔。在和我的讲述中,他说自己非常清楚,要想改变乡村贫困的现状,就必须让村里的娃娃们上学。在汪昌祥看来,乡村教育和孩子们读书中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要有“愿将春雨化甘霖,乐送玫瑰闻余香”的情怀,才能化解问题,克服困难。多年来,他拖着病体,带着自己家里种的洋芋,常年奔走在政府部门、部队、企业、商会和学校等,只要是他能去到的地方,他都去,为的就是给孩子们争取到善款,开展爱心扶贫、助学、助残、助老等活动,共筹措款物折合100多万元。在农村,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也是从那时起,他感动了许许多多贫困学生的父母,也感动了曾经有辍学念头的学子。他的事迹影响和感动着身边各行各业,越来越多的人,继而发展到很多人开始追随他。于是“汪昌祥爱心服务团队”成立了;各种荣誉也接踵而来,也许有些人会因为荣誉加身而发生变化。但汪昌祥没有变化,他很平静地告诉我们:“这是责任和担当”,正是他甘于奉献的人间大爱彰显了“缺氧不缺精神”的高原劳模本色,演绎了退休不退职的精彩人生!

  说到汪老师的这一生,没享受过荣华富贵,没舒舒服服休息过一天,他的日子一直在清苦、单调中度过,其实,这也是一位山村教师的全部生活。他就是许许多多山村教师的缩影。海明威的著作《老人与海》里有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被打倒,但不可以被打垮!”,这句话放到汪昌祥身上是再合适也不过的了。他的生命力太强了。他总是超负荷工作,一天下来,头晕眼花、浑身酸痛是常有的事,甚至有几次还晕倒在讲台上。1991年汪昌祥老师被诊断出胃癌,除此以外,汪老师每天还受到丙肝、低血压、胆囊炎、椎基底供血不足等疾病的折磨,可是他仍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从精心备课到认真上课、细心批改作业到课外辅导,他把所有精力都倾注在教学上,倾注在每个学生身上。至今他先后住院治疗已经有30多次。是的,病魔一次次在和他较量,可能也终于被他打动了,没有将他击倒,在积极接受治疗的同时,汪老师每天早晨总是第一个到学校,生炉子,烧开水,直到上完前两节课才吃早饭;放学后,他又等到学生把所有作业都做完,才锁好门,最后一个离开学校。如果有学生因病不能到校,他就在放学后赶到学生家里,给学生补课。由于病痛和营养跟不上,很多次,他在课堂上虚汗淋淋,险些趴倒在讲台上,只好扶着讲桌休息一会。长期病痛加之高强度的教学任务,他一直咬牙坚持。同事学生们劝他注意休息,他总是憨憨一笑了之。别人问他“干嘛这么拼命?”汪老师笑笑说:“我没钱做手术的时候,是全校师生你一元,我一元的捐助才把我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我再不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心里着实过意不去啊!”最近一次见到他是在今年6月份,汪老师看上去明显体力不支,但他的笑容告诉我,让他从这份事业中退出,他绝对做不到。我明白是爱,让汪老师成为了一课长青的生命之树,感动着苍天,感动着大地!

  在女儿眼里,好像父亲的字典里只有“忙碌”两个字,好像他总有做不完的事。记得在十年前,在ICU抢救了整整两个星期后,父亲在醒来后第二天的奇葩要求让女儿哭笑不得,他叫女儿去趟书店,给他买几本不同类型的小学一二年级练习册研究。都说久病成医,二十年前农村医疗条件差,汪老师硬是学会了自己给自己输液的本事。很多时候自己扎针练习输液两只手都肿成了青紫色的馒头,但他仍不放弃直到熟练掌握。女儿大学毕业,学的又是比较热门的英语专业,原本有机会在外地一所待遇非常好的学校任教,但是父亲执意要她回家乡做乡村教师。从一开始的堵气、对立,反抗到最终妥协,女儿也慢慢理解了父亲的一片苦心。父亲这样教导儿女说:“人活着总是要有一些精神的,不能唯利是图”。不计较个人得失,舍小家顾大家,他们家为此也付出了很多,母亲和孩子们以前很不理解他的行为,但看到在他的努力下,很多家庭困难的孩子以及残疾朋友等弱势人群重新融入社会,重拾自信和自尊,找到人生坐标,觉得父亲所做的这一切非常有意义有价值。女儿的理解,是对汪昌祥无私奉献的最暖心的理解和诠释。

  回想起往事,汪老师告诉我,在1986年,上级部门推荐他去任副乡长,很多人都认为,这对他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细细思量后,他最终留了下来,他说:“我舍不得这些孩子,教书是我的最爱,我愿意一生都做一根蜡烛照亮这里的大山。”

  40年过去了,曾经封闭落后,总人口不足500人的泥麻隆村里先后走出了65名大学生,这当中汪昌祥功不可没。“我要帮助100名贫困孩子圆他们的上学梦。”这是汪昌祥退休前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如今,他定的目标早已实现不说,他还让400多个孩子圆了上学梦。在40年的教学工作中,汪昌祥先后获得了湟中县优秀共产党员、西宁市劳动模范、青海省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省部级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退休之后,汪昌祥积极地致力于“愿将春雨化甘露,乐送玫瑰闻余香”的教育公益事业,他誓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不仅是贫困的目击者、记录者,也可以成为温暖他人的捐助者,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世界充满爱时,我们每个人都会得到幸福与分享。

  其实,记者和教师的工作方式有着太多相似之处,老师教书育人,记者报道事实,都离不开声音和文字,都离不开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我们应该学习汪昌祥老师身上的这种宝贵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党的新闻事业满怀忠诚,不忘初心,继续坚定地走在我所热爱的新闻采访道路上。让生命在党的新闻事业中发光发热。用勤劳的双手共筑美丽、和谐中国梦!

  谢谢大家!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留言系统 ] [ 关闭窗口 ]
   
 
 
中国记协网 国新办 人民网 新华网 中新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网 中国网
青海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青海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