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
首页 | 要闻要论 | 记协动态 | 公示公告 | 评奖评优 | 传媒人物 | 三项学教 | 记者之家 | 今日青媒 | 交流往来 | 传媒研究
  现在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传媒研究
传媒教育拓展方向在哪儿?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发布时间: 2018-07-11 17:05:21
编辑: 王海莲

  资料图片

  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迅速变迁的媒体环境对新闻传播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看到,新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也适时调整办学思路,通过学科融合推动新闻传播教育发展,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反馈,塑造出一大批适应融媒发展的传媒人才,对传统媒体的新型人才储备进行了有益补充。

  学科交叉需求明显

  当下,整个传媒业都发生着较大变化,这对传媒教育而言也有着较大影响。媒体行业的变化,对新闻传播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案等都会带来变革。当今媒体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只是专注于某一行业的人才,而是需要从业者具备大数据、全媒体等交叉学科素养。

  其实,我们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基本是按单科划分,如新闻、广电、广告等,这种单科设置的新闻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很难适应传媒业对人才多学科交叉的要求,这已是一个十分严峻且现实的问题。

  同时,传统媒体适应新环境的营销能力不强已是现实问题,而之于教育人才的培养,懂营销又明了传媒发展精髓的人无疑是行业所需的。因此,在课程设置等环节都应有所侧重。

  当然,传媒教育领域面临的拓展空间还很大。正如有人说,新闻人要做杂家,但“杂”又如何反映在课程设置上?我们看到,有的新闻传播类院系正在尝试本科四年中,第一、第二学年,学生可在经济学、社会学、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方向中任选一个,并按所选方向的教学计划进行学习;第三、第四学年,按照新闻传播学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学习。通过学习,系统掌握两门学科本科专业知识。这一创新无疑让学生更好地具有跨学科的视野和思维,是对媒介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回应。

  培养模式创新不断

  在现实发展中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新闻传播学院系意识到,不但需要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内容呈现方式,更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新闻的本质,并使用最适合的展现形式呈现新闻内容。传媒人才不仅需要新闻报道能力,而且应该具备更为全面的新闻传播素质。为此,我们看到,传统的新闻传播学院系正应时而动,拓宽学科思维,走与艺术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等学科融合发展的道路,创新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传媒教育已经意识到仅仅依靠新闻传播学院系师资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因此,加大实习时间正在成为很多新闻传播学院系贴合实践的重要选择。

  学生实践在各校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加深。之于内部,校内加强校电视台、校广播台、校报等校园媒体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课内外实践学习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之于外部,高校还与各地媒体单位加强合作,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将媒体的传帮带作用前移,让学生们能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但同时也不应忽视,新闻传播学院系在加强与新闻单位合作的过程中,扩展的实习时间使得原有专业课程被压缩,导致有时学生会感到在校受到的专业训练不足。因此,如何平衡两者的比重十分关键。

  招生就业面临“分流”

  针对新媒体特点,我们看到很多新闻传播学院系在加强针对性教育科目,从而在人才培养初期便实现了对行业发展进行有效培育,这无论对于新闻行业还是人才就业都有着指导意义。

  而随着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专业布点和招生规模也逐年扩大,可见我国新闻传播高等教育正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但随之而来的招生人数和就业人数的急剧增长,也给未来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带来较大的压力。而破解压力的方法之一无疑是如何与媒体及相关行业建立供需合作机制,让新闻专业毕业生有更多选择。对此,新闻传播类院系还有很多工作可做。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留言系统 ] [ 关闭窗口 ]
   
 
 
中国记协网 国新办 人民网 新华网 中新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网 中国网
青海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青海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