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
首页 | 要闻要论 | 记协动态 | 公示公告 | 评奖评优 | 传媒人物 | 三项学教 | 记者之家 | 今日青媒 | 交流往来 | 传媒研究
  现在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今日青媒
【记者基层行】“感谢党的好政策,我家脱贫了”
来源: 柴达木日报
发布时间: 2018-05-18 09:05:26
编辑: 王海莲

  青海新闻网讯 晨曦里,温暖的阳光洒进了德令哈市陶尔根家园永花家的窗台上,喝完冒着热气的奶茶,她便开始收拾家。

  看着干净整洁而又温暖的家,永花不禁会想起过去的日子。18岁时,包办婚姻让她嫁给了同村一名男子,三年后有了儿子,第四年女儿也出生了,生活中种种矛盾让她的婚姻维持了8年,最终因双方感情破裂而离婚。离婚后,她带着一双儿女连同出嫁时陪嫁的几十只羊无奈地回到了娘家。

  孩子们渐渐长大,到了该上学的年纪,“想到自己因为没上过学,没有文化吃了这么多苦,再不能让我的孩子也像我一样,不管受什么苦,我都要让孩子们上学。”永花说。下定决心后,从没有离开牧区的她毅然从蓄集乡伊克拉村的草场搬到了德令哈市,“下来后,我租了一间小房子,没有收入来源,只能去打工,因为不会说汉语,打工很受局限,只能干一些苦活、累活,我在饭馆里端过盘子、洗过碗,夏天跟着人家种树,等孩子们放假了,就去牧区上给别人家放牛羊。冬天下雪、夏天下雨的时候,一个人放牧特别难。”想到这些永花有些激动,泪水在眼眶里打转,“那时候每天都在很努力地挣钱,省吃俭用,但是钱总是不够,有很多次因为不能按时交房租,被赶了出来。有时连感冒了都不敢去买药,就硬抗着让感冒过去,我常常在想,我到底做错了什么,要承受这么多苦难。”

  永花,原是德令哈市蓄集乡伊克拉村一位普通的村民,可生活的磨难让她在一段时间走得非常艰难,最后还多了一顶贫困户的帽子。

  “2015年底我刚来驻村时,入户走访中了解到永花一家没有草场,生活难以维持。那时候永花还在格尔木市务工,要供儿女上学,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我们就专程到格尔木市把她叫回德令哈。2015年她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960元。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按照‘五看’原则,永花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从那时开始,她们家的收入来源就多了,有护林员工资、低保金、资产收益、帮扶责任人慰问、合作社分红等。考虑到她们一家属于无房户,乡上和村里还为她们解决了临时住房,列入了易地搬迁户序列。”伊克拉村第一书记才让多杰说。

  2016年7月,德令哈市林业局将永花和大儿子巴根生加布安排了生态管护员,每月有2500元固定工资,女儿在德都大酒店务工,一家三口都有了稳定收入。当年她家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3120元,不仅实现了稳定脱贫,而且有了结余。

  生活安定了,但永花并不满足于现状。“在乡里合作社务工时,我想我也放过牛羊,养殖技术我也会一点,应该自己做点什么,我不能一直靠政府的帮扶,我要自己努力干点什么。我们的第一书记才让多杰和其他村干部知道我的想法后,多次找我谈心,他们比我家的亲戚还亲切,给我想各种办法,鼓励我发展养殖业,也就是那时候我更加坚定的要摘掉‘贫困户’这顶帽子,我们一家三口也有了更加努力的动力。就这样,我利用第一笔工资买了一头奶牛,入了乡上的养殖合作社。”永花讲述着她的第一笔“投资”。

  2017年对永花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她通过“530”贷款项目获得了5万元贷款,加上家里的一些存款购买了5头奶牛,在柯鲁柯镇租赁草场干起了奶牛养殖,在售卖鲜奶的同时加工销售奶制品,增加收入。现在,永花家的奶牛数量达到了13头,养殖产业发展稳定,她还打算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这一年,通过发展养殖业,加上护林员工资、低保收入、资产收益、合作社分红等,全家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7785元,这个数字是她们一家人精准识别时的近十倍,在全村也属于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不仅甩掉了贫困“帽子”,而且成了伊克拉村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8月永花一家和其他20户易地搬迁户一起喜迁新居,搬入了政府在陶尔根家园为她们修建的易地搬迁住房,实现了一家人多年的安居梦。“以前打工租房的时候,很多次因为梦到交不上租金被赶出来哭醒,有时候看着那些小区,常常在想什么时候我才能有自己的家,现在共产党的好政策我也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我从来没有这么踏实过。搬进来的第一天,我在房子里转了好几圈,感觉在做梦,也就是那几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来我们海西,在格尔木市长江源村对村民们说‘你们的好日子才开始’,当时我激动得哭了,我觉得这些话不仅仅是说给长江源村村民的,更是说给许许多多像我一样走出贫困泥潭的人们说的。”

  永花一家脱贫致富的事在陶尔根家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很多群众都来向她取经,希望能像她一样,靠自己的双手,发展养殖业增加家庭收入。每到这时,永花都会现身说法,用自己的故事激励大家,用自己的成长感恩党感恩社会,用自已的努力诠释党的政策好、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留言系统 ] [ 关闭窗口 ]
   
 
 
中国记协网 国新办 人民网 新华网 中新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网 中国网
青海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青海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