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
首页 | 要闻要论 | 记协动态 | 公示公告 | 评奖评优 | 传媒人物 | 三项学教 | 记者之家 | 今日青媒 | 交流往来 | 传媒研究
  现在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三项学教
学习心得| 中央电台肖源:如灰一寸觅初心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发布时间: 2018-01-03 09:40:51
编辑: 王海莲

  要知归途,莫忘来路。

  由于工作的关系,很难有机会回老家。爷爷85岁了,人老爱操心,常打电话给我。耳朵有点背,通话时常常听岔,祖孙俩很难有一段正常的交流对话。每次结束通话时,都会喊一句:“娃呀,你好好干公家的事情,公家才会把你当材料使唤。”揣着爷爷的叮咛,我从关中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一路走来,成为一名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特别报道部做记者5年,在外出差近600天——走基层,是我们部门同事的工作常态。这份工作,为我的日常采访报道,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角和更强劲的能量,让我真切触碰到普通人的执着、自强、乐观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

  特别报道部主要负责三大块工作:重大宣传报道、突发事件以及舆论监督。这两年,中国之声连续推出两季系列报道《先生》,广受好评。去年,我负责采访一位老医生。他叫吴孟超,今年95岁。老先生从1956年拿起手术刀,整整一个甲子都没有放下。由于常年操持手术器械,他食指第一个关节向上翘起。但如果没有别人的提醒,他不会注意到自己那个已经变形的手指。95岁高龄的吴孟超,如今会因为工作人员少给他安排手术而生气,也会因为多看了一个门诊而开怀。90多岁的老人,在采访中,往往不跟着我想要引导的方向走,这颇让我这个年轻记者头疼。在办公室里,我问老先生,您这一辈子做得最得意的事情是什么?他说的这句话是采访机记录的上千分钟素材里,让我印象最深的:最得意的事情就是我这辈子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回国为国、为民、为党做贡献,这是我最得意的选择,这一辈子就这一条线下来。我相信,有着61年党龄的吴孟超先生,在说这句话时的真诚。“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是老先生95年的人生经历当中,总结出的规律性认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去年6月初,湖北、安徽等地暴雨不歇。根据频率统一安排,我前往安徽报道抗洪。就在郎溪县第一联合圩的圩堤上,第12集团军“临汾旅”炮兵团的战士们在这里与圩堤同处近20天。6月10日,大太阳烘烤着,但汛情并没有缓解,圩堤外的洪水撤退缓慢,圩堤能否承受得住水压,谁的心里都没底。战士们已经连续熬了十多天,疲累不堪。就在洪水一侧的圩堤上,这些年轻人背靠洪水,在团政委梁坤泰的领誓下,办了一场“火线入党”。我在圩堤上,一边举着采访机采集素材,一边与战士们一道,默念着“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感受到了组织的力量。

  战士还是那些战士,但分明又不是在党旗下宣誓之前的那些战士,因为,他们心里多了一团“火”。此后,他们又在圩堤上奋战了10天,直到洪水完全退去。除了组织和信仰,我无法解释,还有什么力量能支撑着血肉之躯,维持连续二十天每天12个小时以上的高强度体力劳动。鼓舞士气、凝心聚力。我用手中的话筒,为他们加油鼓劲;而他们,也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着我的理想和信念。

  作为党的新闻队伍中的普通一兵,我时常在问自己,为什么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这里,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职工?我能为央广、为党的新闻工作做些什么?在央广这个党的重要舆论工作战线上,我所做的工作,应该是有利于党、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的,应该是为人民发声、为时代著文。我所做的工作,就是让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自觉成为“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自觉为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而服务。

  互联网时代,海量的信息庞杂无序,各种思潮粉墨登场。如果说新闻工作是个战场,那么,这个战场上的斗争方式更隐蔽,而破坏力量却更猛烈。

  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这也是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责。

  11月中旬北方普遍开始供暖,我们接到河北某县群众反映,该县绝大部分农村群众,迟迟无法正常取暖。村民们将之归因于政府的双代工作进展缓慢,延误了工期。

  接到线索后,我和同事一起前往当地走访调查,对该县东西南北中的五个乡镇,十多个村庄,近百户村民进行采访。百人百性,各家的困难都不一样,但我们感受到了老百姓心里的些许怨气。我们也利用采访前做的一些功课,尽力向群众解释中央的政策。

  不管监督谁,都要给当事各方充分的表达机会——这是特别报道部操作舆论监督选题的最基本准则。我们采访了县政府发改局,发改局长的解释和说明,让我们记者明白:取暖困难,的确有个别人员的主观因素,但也确实受制于全国的市场环境,而这不是这一个县所能决定的。县里拿出了十项具体措施,积极应对当地农村取暖困难的现状。当地群众的焦虑情绪得到了缓解。

  澄清谬误,明辨是非。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充当党委政府和老百姓之间的润滑剂,是职责和使命所在。正如曾在新闻纵横做记者的一位老前辈所教导的:一切起到正面积极作用的舆论监督报道,都是服务于大局的正面宣传。我们要用好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话筒,对积极努力维护党和国家利益的事件和个人,不吝赞美,成风化人;对侵犯党和国家利益的违法事件,依法坚持追查,坚定地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充分发挥喉舌作用,成为组织联系群众、群众维护组织的沟通桥梁。

  只要我们的日常采访报道中,时刻绷紧导向这根弦,牢记我们是党的新闻工作者,自觉抵制色情、暴力、猎奇、猎怪的所谓新闻,少点“一己悲欢,杯水风波”,多一点“服务大局、成风化人”的报道,那么,我们日常的大型宣传、突发事件、舆论监督采访报道,就能更好地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服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对于我们这些刚刚从事党的广播事业的年轻记者来说,延安的寻根之行,是一份厚重的豪礼。2011年7月20日,我们这批33名新入台的大学生,来到延安王皮湾,寻找自己的根基。当年的窑洞还在,而且维护得不错。我们看着70年前从前苏联运抵延安的第一台广播发射机、前辈们用过的简陋话筒,听着快马送稿的故事……用碗筷敲击出的“六响报时”,穿透岁月篇章,响彻历史风尘。知道来路,才能明白归途。王皮湾的窑洞中,不讲条件、全心付出的精神,如今依然在复兴门外大街2号的院子里倔强而生动地活着。

  作为党的一名新闻舆论工作者,在每天的采访中,分享着普通百姓微小而确切的快乐。这些来自基层的,微小、坚定而持久的力量,编织着属于一个人、一个家、一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中国梦,就是这样在我们身边有声有色地茁壮生长。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留言系统 ] [ 关闭窗口 ]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
青海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青海省新闻网